《关于选择性卵母细胞冷冻试点开放的建议》,“卵子冷冻的相关适应症是不是可以适当地调整?”——在这次上海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提出适度放宽“冻卵”建议,对此,老张想说的是,冻卵可试点,但更要有“生育紧迫感”。
囿于现实因素影响,一些人不能及时在育龄进行生育,由此产生了冻卵这种辅助生殖技术,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人们当然还是希望自然受孕; 换言之,冻卵,这也是在应对“少子化”,前提应该是“适度放开”,当避免“代孕”等商业行为,因此,有必要先试点。
讲个故事。本月12日晚,我们在深圳滴滴打车,司机师傅来自湖南农村,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老家谈婚论嫁,女方要彩礼18万,且新房必须全款购买。或许,有人会觉得如此“高价”不合时宜,但,我觉得,此乃“现实使然”。他大儿子肯定是“放开二孩”政策出台之前出生的,那时候还在计划生育,这是一方面; 而另一方面,不像现在农业机械化,不像现在农村很多年轻人自办养老保险,农耕社会,农民种地肩挑手割,男劳动力重活累活抢在先,“男尊女卑”,不足怪也。事实上,“放开二孩”之前,我国男多女少相差“上千万”,所以,高价彩礼,光靠“移风易俗”,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十年河东转河西。现在的政策是多生娃有奖励,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已由“精英化”变成了“大众化”,刚恢复高考制度时,全国一年只招收大学新生二十几万,现在一年上千万,相当多的女性为硕士或博士,也就是,“男尊女卑”和“男多女少”的现象正在悄然改观。
为什么政协委员们只提出“冻卵”而没提出“冻精”?
这里有个“性别差异”。男到40岁生育不成问题,女到35岁生育就有困难了,人们不得不面对这种“生理现实”。之所以,当今社会有“剩女”,不是她们不优秀,却往往是“高学历、高颜值、高收入”,或是因为忙而错过婚育的最佳时机,或因为她们的家长仍然抱着“有女不愁嫁”的老皇历而“门槛过多”,有的是“男方学历要高过女方”,有的是“男方个头要高过女方”,有的是“男方购房要全款”,有的是“不嫁个体户”,有的甚至于“男方父母是农民的不嫁”,如此等等,世界哪有多少“十全十美”,人生十之七八不如意,男婚女嫁,“两情相悦”之同时,还应该有“相互包容”。
家有女孩,二十出头,如花似玉,此时要有“生育紧迫感”,“前车之鉴”,一些明智的家长,一走出高考考场,便鼓励少男少女去谈情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