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出境游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中国出境游旅客达到了1.4亿人次,比2017年高出11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5%。
与出境游热潮同时涌起的,还有境外医疗旅游。从高端体检、疾病治疗到康复疗养,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为“就医+旅游”的新模式买单。
在上述趋势下,国内专门提供跨境医疗旅游服务的机构也在日益增多。有媒体指出,目前该类型的机构或平台已经超过1000家。
“医疗和旅游本来是两个概念。不过,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消费者进行医疗或旅游消费的时候,支付方式和费用标准大有不同。慢慢地,人们了解这种差异后,就开始去本国之外的地方享受医疗服务。比如,去瑞士做抗衰来治疗,去韩国做微整形,去日本做体检,去土耳其植发,去美国或者一些欧洲国家做试管婴儿,去德国进行肿瘤治疗等。通常情况下,提供服务的机构所在地环境优美,而治疗本身又不具有紧迫性,让人们可以在好的环境中享受好的医疗服务。这可以说是医疗旅游的核心了。”国内某医疗集团首席医疗官冯庆明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这样分析。
医疗旅游服务机构不断涌现,而机构资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也随之出现。2018年,国内各地公安部门对医疗旅游诈骗案先后进行了披露。案件受害人各有不同,但骗局的“编织手法”几乎如出一辙。
一些机构以组织客户免费出境旅游为由头,将受害者诱骗到国外,再通过高价体检、治疗、兜售高价“药品”等手段,骗取受害人钱财。有些机构虚构体检报告,谎称受害者系癌症高风险人员,以普通营养液诱骗其接受昂贵“治疗”,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
“目前,在国内从事医疗旅游相关服务的机构,不需要任何特别资质,因此很多情况下就是咨询公司在做。而我国也没有出台任何针对海外就医的法律规范,没有严谨的管理制度。因此消费者需要自己警惕起来。其实,当你去咨询医疗旅游的时候,多花时间了解国内的机构、了解对接的海外机构,还是可以区分出真假的。不要贪便宜,也别图省事,本身医疗旅游的花费就是比较高的,如果有个机构告诉你‘免费’,那肯定有猫腻。”冯庆明如此对记者强调。
在境外医疗旅游中,与消费者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通常是旅行社、中介机构和医疗服务提供方(比如境外的医院),均为合同关系。其中,消费者与旅行社或中介机构签订的合同属于旅游服务合同;服务提供方需要按照合同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旅游服务,有义务按照约定保证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也有义务向消费者如实提供海外医疗机构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