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每个赴美生子的家庭,都有他们自己的原因。
他们为什么有生美宝的打算?
又经历了怎样的赴美生子的过程?
如今孩子在长大,他们为美宝规划了怎样的路线?
以及他们未来有何计划?
从今天开始,我们每周将为大家带来赴美生子家庭的真实经历,也许从他们身上,你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也能在这些美宝身上,发现一条更适合我们彼此的路。
韩女士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们今天就从她的故事开始说起。
01
我有一个学霸弟弟
他的美国学医梦碎了
我去美国生我们家老大,主要是因为我的一个表弟。
表弟其实跟我同年都是85后,初中开始就寄宿在我们家。
和我这种普通学生不同,表弟是一个真正的学霸,一整个儿清北苗子,但他志不在科研,从小励志想当一名医生。
彼时国内的医学院也有不错的,但他更想去美国学习深造。
当年高考,学霸表弟想上美国的某所医学院,成绩也完全没有问题。但那一年,该所院校对中国的录取名额,是零。
当时美国院校对留学生的名额是按洲分配的,除本土外,名额优先给欧洲国家,而亚洲国家里,也会优先给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分到中国的时候,没有了。
我是亲眼看着我这个弟弟,他跟我们家一住好几年,学的特别辛苦,而且他是一个打心眼儿里自己愿意去学习的孩子,高考后知道自己去不了那所学校的时候,一个礼拜瘦了10来斤。
那个暑假我跟他一起回老家,在火车上的时候他跟我说:
“姐,没意思了。”
我问为什么没意思,他没看着我,看着窗外不断被甩在身后的电线杆,像在自言自语:
“没有课上了啊。”
现实生活不是偶像剧,最起码我这个学霸弟弟没拿到男主剧本,美国大学梦碎了,其实严格来讲是他没有选择任何一所美国的大学,因为他的目的不是美国。
赌气一般,他选择了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那个在别人眼中的名校,在他眼中却只是指尖没有拔出的倒刺,每每拨动一下都仿佛钻心剜骨——那个曾经的梦近在咫尺,但却终归求而不得。
而我之所以有生美宝的念头,是在4年后大学毕业的暑假。
表弟还是学霸,问起他未来的打算,他说他决定在加拿大继续读医学类的研究生。
当时他拿出一张密密麻麻满是英文单词的纸在我面前晃了晃,颇为自嘲的说:
“姐,这张纸是我这个暑假要背的单词,上面一共718个词组,对应的是718个真菌的名字,我一直都这么辛苦,当初却还是没能去上美国。姐,如果有一天你想要小孩,去美国生吧。”
02
祖孙三代老北京
我是全家第一个去美国生孩子的
说实话,表弟跟我说完这句话时我一点没往心里去。
当时我大学刚毕业正赶上北京奥运会,一毕业就进了一家不错的单位,上一天歇一天一个月也还是能到手大几千。
歇那一天我就跟我闺蜜整天要么逛街喝咖啡要么泡健身房看帅哥,青春肆意。
但没想到的是,我竟然是大学寝室里最先结婚的。
我老公比我大几岁,跟我是一个单位但不同办事处,尽管作为一个男士也会考虑未来孩子的问题,但要小孩这事我们俩也一直没提上日程。
我们真正想要小孩的时候,已经是2011年底,不过与赴美生子相比,那时候更多的是去生港宝。
其实我们也真的研究了港宝这件事,不过即使孩子在香港出生,也不能降低他未来的压力。
香港地小人多,就业等各方面压力都大,而且我们两口都是北京土著,虽然香港那时候也确实挺繁华,但我们在北京也不是没见过高楼大厦,所以生港宝这事也没最终敲定。
而在我老公听了我弟的经历后,他觉得表弟的建议是对的,最终我们决定了要去美国生孩子这件事,只是时间已经来到2012年,同时家庭的阻力也出现了。
03
赴美生子第一道难关
不是美签是没钱
我打算去美国生孩子这事,主要还是来自我家这边。
其实也挺理解他们不想让我去的原因,我爷爷民国时候就是在北京穿着大褂给别人教书的先生,我父亲也是一名老师,基本没出过国,他俩一提起美国,那简直就是哪哪都不好,又乱又不安全。
不过跟我爷爷相比,我爸倒也没有多反对,但自己女儿生孩子,哪怕在身边都会担心出各种意外,这不在自己身边还跑美国去了,那种焦虑无形中更放大了。
也正因为这些原因,我们家在经济上也没有给我太多的支持,想通过这样能间接的让我知难而退。
那个时候,尽管汇率非常友好,我记得当时好像6.1左右,但在2012年要去美国生孩子,我们还是需要最起码准备30万人民币。
就这个数字,我记得当时从国贸那边一家赴美生子机构走出来的时候心里就觉的,我和赴美生子这事基本上就没缘了。
那时候不像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又是微博又是知乎又是小红书什么的,信息资料都没现在这么完备。
所以虽然我们想去美国生孩子,但可获取信息的地方少之又少,要么就是找中介,要么就只能在一些论坛和博客上查那么一星半点的关于美国生孩子的信息去DIY,还不保准靠不靠谱。
不过我老公是属于那种不念声不念语就把事情办了的性格,他在网上查了好多资料,说看到了一博主分享的贴子,这博主在美国还有月子中心,整体预算下来可以做到15万左右,没错就是小绿妈。
不过说句题外话,我从准备生大宝到从美国回来,跟小绿妈一面都没见到。
但我一样高兴不起来,毕竟确实没钱,那种感觉就好像想买辆玛莎拉蒂但买不起,突然有个好消息说车降价了,但坏消息是只降了50块钱,白闹。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我们把当时住房公积金全给取了出来,东凑西凑总算是凑齐了去美国生孩子的钱。
与之相比,美签倒是很顺利的拿到了,虽然我们存款没多少,但流水还不错,而且我跟老公工作稳定,那时候旅游签还不像现在这么难办,小绿妈还帮我们找了个特别有经验的顾问,很轻松就搞定了。
04
独自赴美后
上天终于眷顾我了
当时我特傻,想着万一被人看到大着肚子被拒绝入境就麻烦了,不能直接去加州,所以买了张北京飞拉斯维加斯的机票,再西雅图转机。
而傻就傻在,我完全可以只买一张到西雅图的机票,再从西雅图直飞加州。
因为进海关是指到达美国的第一站,也就是西雅图,而从西雅图到拉斯维加斯就属于境内航线,根本不会被盘问,所以我相当于去拉斯就是白折腾一趟。
本来我入境西雅图的时候特紧张,毕竟有点“做贼心虚”,但是等我一上飞机发现,哪怕我有孕在身,也没和边上的白人妇女们在身材上有多大差距,甚至还略显纤细!
而且最让人想不到的是,飞机抵达西雅图时是当地时间早上5点,海关的工作人员还没上班,而当时西雅图还下着雨,我们就只能待在飞机里傻等着——西雅图机场既没有廊桥也没有摆渡车,我们就硬生生在飞机上等了3、4个小时才等到入境边检的上班。
那个时候只有我们一架飞机入港,所以当我们冒雨进入到边检的时候边检的只等我们一飞机的人。
不过那个时候每个人都被淋了个落汤鸡都很狼狈,我也就没那么害怕,不过紧张还是紧张进海关的时候我正好遇到一个亚裔,结果她还不会中文,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到最后我才明白她只是想让我开箱看看有没有带肉类等违禁品。
当她从我的旅行箱里拿出一袋稻香村的牛舌饼问我是啥时,我心想我上哪知道牛舌饼咋说啊,就只说了个cake,心想稻香村这么有名的牌子你都不认识?事实证明人家确实不认识,不过好在她没给我把这牛舌饼扔到垃圾桶里,后来还是靠这个救了我一命。
顺利入境后,在机场又等了三个小时才上了飞往拉斯维加斯的航班,而我的傻老公为了让我少走几步路,就直接定了个机场附近的酒店。
这么说吧,酒店方圆2里地内,只有自动贩卖机有东西卖,我能看到远处的灯火通明,也仿佛能听到老虎机的声音,但实际上啥都没有,也没有饭吃。
这时候那一袋子稻香村的牛舌饼拯救了妊娠低血糖的我,果然还是祖国才会惦记漂泊在外的游子,北京的名牌给了我家的温暖。
而在这之后一切都变的顺利起来。
05
他乡遇故知
俩美宝遇到同一助产士
那个时候我根本不知道赴美生子到底有多火,总以为只有极少数的想要二胎的家庭才会去美国。
现实却是,我差点连房都订不上。
一直以来并不是只有大陆人才去美国生孩子,日本、韩国还有台湾省的同胞都会去美国生孩子。
实际上,加州的月子中心里一半以上都是台湾同胞。而我是我所住的那栋别墅里,房子最小,也是最穷的一个。
而另一个大陆来的妈妈恰好也是北京来的,甚至在后来我们熟悉之后才知道,我们竟然都属于同一个单位,只是在不同办事处。
我生大女儿的时候是在一家教会医院,当时有一个来自台湾的助产士助理,小姑娘特别热情,而且非常随和。
我们当时从北京带了好多酥糖,这个在当地是买不到的,原本我们以为开袋的糖果她们会比较忌讳,但事实上她们不谈没有拒绝,还拿到护士站和其他族裔的护士一起分享。
生产过程其实没有太多可分享的,事实上这么多年整个加州孕产的技术,最起码在我生两个美宝的这段时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而等我生老二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条件也都好了很多,也换了一家相对更好的医院,但没想到又遇到了之前的那个台湾助产士助理。
不过这时候她已经升级为助产士,可以独当一面了。
06
国内的教育
以及未来的规划
现在大女儿10岁,小儿子6岁,但事实上,除了他们一人一本美国护照之外,我没觉得他们和在国内出生有任何不同。
他们都是用户口上的学,幼儿园小学上的也都是公立,而在美国出生这种事,其实就和在上海出生或在广州出生没有什么区别。
而且像北京这种2000万常住人口,就算是美宝在这么大人口基数下也不显什么了。
而对于我的两个美宝在教育上的规划,我一直坚持的理念是,只要他们不觉得痛苦,那么卷与不卷就都无所谓了。
其实我这俩孩子,大女儿反倒是在现有体系下游刃有余的那个。
她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就特别严格,比如说老师要让跳1000个跳绳,根本不需要别人督促,自己闷头就都干完了。
但同时,她却很能接受不同的文化和事物,比方说我们给她讲欧洲的文化或者美洲的风土人情,她的眼神所表现出来对新鲜事物有非常强烈的欲望。
包括我们去欧洲玩,有的小姑娘会非常腼腆,但我闺女就会很主动的在点菜的时候老想去尝试和外国人接触一下。
但我二儿子就不痛,他很叛逆,属于无论我们说什么他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的那种,但如果真的让他去自己闯,可能还是太小吧,他就不敢。
我和我的女儿还有儿子都聊过,像成人之间的那种对话,问过他们想不想出去。我儿子是不太想跳出自己的舒适圈那种,而我的女儿却非常认真的跟我说,她想去外面多看看,看看其他地方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
但是我也给她除了个选择题,我说如果你出去了,但爸爸妈妈可能会因为需要工作没办法陪在你的身边,你怎么办,会不会想我们。
她说一定会非常想,但我还是想出去看看。
所以你说我们未来会去哪,会去美国吗?真的不确定。
我和我老公的想法是,我们肯定会出去,与其让孩子自己出去闯荡,我们还是秉承着,先苦我们这代,毕竟移民一代是最辛苦的,但不想让她们去承受这份艰辛。
这如果是放在十年前,你跟那个整天游走在三里屯的北京傻大妞身边说,未来你会为了孩子可能会选择去移民,这事是真的不敢想。
而之所以不知道去哪,主要也是看孩子,因为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和当初没有特别强烈的生港宝的欲望一样,可能我们一出生就看尽繁忙与繁华,也享受过独门独院的安逸与安全,所以我们可能已经属于那种低欲望的个体。
未来,可能只会为了美宝,才会再次出发。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