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央视再次引入国外动画片。
2021年2月13日,日本动画片《工作细胞》,将会在中央六套电影频道进行播出。
作为一部以拟人化方式,介绍人体细胞的科普类动画片,《工作细胞》从诞生之初,就受到了非常多中国观众的喜爱,豆瓣评分高达8.9。
2019年,《工作细胞》更是获得了上海白玉兰奖“最佳动画剧本奖”。
难能可贵的是,《工作细胞》并不只是简单的低龄化科普。这部动画片的科普内容硬核程度,甚至启发了相当多的成年人,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央视六套配发的微博中特意强调了,鼓励大朋友和小朋友能够一起观看这部动画片。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日本能推出这样既具备硬核知识,又能兼顾受众群体的科普类动画呢?
这就不得不从日本傲视全球的医疗技术谈起。
目前,日本的医疗水平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三。有不少中国有钱人,会在每年花费重金,专程前往日本进行体验。
早在2016年,专程赴日本体检的外国人就已达到33万人次,其中近三分之一是中国人。像是潘石屹、李开复、王石等国内知名的企业界人物,都曾先后赴日本进行体检。
尤其是马云在2016年赴日体检的事情被媒体曝光之后,赴日体检便成为了一种潮流。
有日本投资机构估算,在2020年,中国赴日体检的人数大约会在31万左右。
日本体检到底哪里强?答案是强在癌症的早筛。
在日本体检,能够发现80%的早期癌症。其中,又有80%可以被治愈。日本被视为癌症治愈率最高的国家。
这种医疗技术优势,甚至被日本政府当成了一项可以创汇的出口服务。2013年,日本政府就决定向一些国家整体出口“日式医疗服务”。
说起日本医疗技术为何如此强悍,还得归功于日本的医疗教育。
早在1876年,日本就仿效德国、英国等国家,在日本设置了国立、私立的医学大学、医学院、医学专科学校。为了与当时的国际先进技术接轨,日本的一些高端医学院甚至直接使用德语全程授课。
现如今在日本,也只有最顶尖的理工生才有资格去医学院学医,为了通读世界上各个医学论文和期刊,流畅掌握多门外语是他们的必备技能。
而且就算这样,日本医学院的淘汰率也极为惊人。尤其是被誉为亚洲医学第一的东京大学医学部,更是堪称“魔鬼级别”。
像是大家熟知的中学课文《藤野先生》,作者鲁迅用了相当的篇幅去赞扬了藤野先生的治学认真。
但在1911年,仙台医专并入东京大学医学部之后。由于藤野先生的学历不够,他还是被解除了讲师职务。
被鲁迅视为“最感激的老师”的藤野先生,尚且被东京大学医学部解除讲师职务,日本的医疗教育之学风严谨,可见一斑。
从2010年到现在,日本已有四人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种中日医疗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