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考虑再三,我决定把这八个月的冻卵经历公开出来,给更多面临生育焦虑的姐妹做个参考。由于单身未婚冻卵在国内还是灰色地带,我也不想给医院造成无谓的风波。所以,伸手党不要问在哪里可以做,我也不会告诉你。你的权利需要自己去调研去争取。希望各位看官能从中获取对你有用的信息。
分手之后
35岁这一年,我从备婚备孕的喜悦突然跌落到分手的现实。尽管我长期保持运动,身体状态还不错,但是,已经处于生理意义上的生育高龄,双方家长都在催着我们要孩子。没料到,突然的角色转变压力让前任落荒而逃。我们甚至是在微信里谈的分手。
三年前,在几个追求者之间,我选了他。其中一个男生说,“我只能祝福你,但是爱情不能代替面包,你会后悔的。”我想过婚后自己可能要承担更多的经济和养育责任。可是,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样潦草狗血的结束。
这场分手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结不了婚,怎么生孩子?
我爸妈应该是最失望的。尽管他们已经给了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支持,但是,忍不住想抱孙子的心。何况曾经认为这么优秀、有前途的女儿,到了35岁还没老公,没孩子,整天忙来忙去,没有给家人多少照顾,现在还把工作辞了,简直是教育的失败。
在情感这个赛场上,我确实没那么擅长。过去要照顾伴侣的情绪和他的发展节奏,不敢催婚催生,就像养了个儿子。连分手也要说服自己理解到他的困境和难处。而他确实辜负了你。同时,家人的付出和期盼又让我很矛盾。
“一个女人不结婚生命就不够完整,”我妈原来经常搬出这句话教育我。总之,这场人生意外确实让我感到,当婚姻和生育绑定在一起,作为女性真的没有什么可选项。我的个人价值实现不只是把我自己过好,还要为家族的血脉延续考虑。尽管内心当中,我已经愿意去承担这些责任了,但是,这种现实压力还是让人刺痛。
其实从一年前开始,我就开始看中医调理身体状态为怀孕准备。我的中医师一直劝我早点要孩子,“大不了先上车再补票嘛,早点要孩子女孩不吃亏,让你男朋友也去检查精子,现在不少夫妻怀不上跟男方有关系。”
几乎我每次去,她都会问,你男朋友精子检查了嘛?前任对要孩子这事儿显然不如我积极,我只能以各种理由回应她。何况自然受孕并不是一个可控的过程。由于我是双城生活,周末回到家唯一的想法就是好好睡个觉。我们也经常分房睡,没什么哼哼哈哈的兴致。
分手以后,我最后一次去看我的中医师,失望地告诉她我这个孕没法怀了。我的中医师连眼神都没变,说,“没事儿,那就换个人呗。可以考虑先去冻卵了。”
冻卵,过去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有这一需求。可是,如果我要在四十岁前当上妈妈,砍掉睡觉、工作和交通的时间,留给从零开始了解一个人,走入婚姻、进行备孕的时间实在相当有限。
不像男性的巨量精子库,女性在出生以后,卵泡的数量就确定了,一生大概有300-500个。随着年龄递增,能发育成熟的卵泡数量也会减少。卵巢也会随着年龄和个体差异开始衰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更年期。
更要命的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下,很多女性出现卵巢早衰,年纪越大要孩子的难度和风险也越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夫妻的不孕不育率达到了18%。这个数据的确有点高得吓人。所以,如果不想错过当父母的机会,当沉迷于工作和个人成长的时候,最好提前准备。
我自己尽管整体身体状态比实际年龄相对年轻一些,也免不了有女性常见的小毛病,比如激素不调之类的。作为一个有点专业知识又很关注健康的人,我不想让自己成为因缺少生育力规划,等到身体条件变差以后,为了生孩子跟自己死磕的女性。与其带着生育焦虑去找对象,不如把寻求可靠的人生伴侣和生育规划同步进行。想来想去,冻卵是目前最可控的一步选择。
天选之子
很多人知道冻卵,因为一些明星给带出的知名度。但其实,冻卵只是生育力保存的一种方式。更常见的是冷冻胚胎,适合已经有伴侣,为要宝宝做准备。除此之外,不论未婚还是已婚的男性都可以冷冻精子。
男性可以自由选择冻精,而女性不能自由选择冻卵。这是我所了解到的最奇葩、最赤裸的父权社会性别差异化政策了,没有之一。
有关生育的社会压力一直都在女性这一侧。
为了生育,牺牲个人发展妥协将就的是女性,出力出血提供照料最多的是女性,受到不公平待遇最多的还是女性。而女性在国内却不能自由选择冻卵。男性冷冻精子却畅通无阻。而事实上,有多少比例的男性会主动评估身体情况、为优生优育提前规划呢?
很多人一说到冻卵,第一反应就是去香港或者国外做。可是,海外冻卵不仅是费用高,卵子冻在海外,运营机构的经营状态和卵子保管情况难以及时了解。并且,未来解冻卵子移植回体内,还要耗费更多时间精力到海外生孩子。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遭罪呢。国内的生育力保存技术其实已经非常成熟,为什么不先去了解一下呢。
于是,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国内某家医院生殖医学科咨询。对方告诉我,我这种情况属于非疾病、社会因素冻卵,目前法规还不允许。这个回答在我意料之中,但我并没有放弃,“可我已经过了35岁,属于法定高龄产妇了,短期内结婚的机率很低,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试一试呢?”
经过一番纠缠,对方让我先去抽血化验,并告诉我,我这种情况需要当面向上汇报,特别审批。
拿着我的化验单,来到医院的另一个楼层。里面全是等着辅助生殖的患者。四五位助理医生轮流叫号,忙到脚不沾地。
我坐在一个角落里观察着来到这里的每个女性。不论社会身份是什么,在这里都有一个共同目标,成为妈妈。
有一个挺有气质的姐姐,我瞟了一眼病历单,年龄超过45岁,因为想生二胎来求助医生。排在我前面几位的一个女生,看着还很年轻。但是,从医生的口中得知,她得了什么癌需要化疗。这样的话,卵巢功能会受到极大破坏。为了保存生育力,医生建议她先做卵巢组织冷冻。其他更多的情况是某些身体指标不达标,尝试过多次,也没受孕成功。
终于轮到我了。我告诉了助理医生我的情况,对方表现出很理解和同情,帮我写好就医主诉,等着跟负责人汇报。那位负责人看了我的化验情况,说我的卵巢状态还挺不错的。“已经35岁,也是高龄产妇了啊,去准备冻吧。”
我还没反应过来,以为自己听错了。这么简单就被批了?难道我是天选之子?
一旁的助理医生马上把负责人交代的事情写下来,一直到我看到新打的病历单上写着“可冻卵”这三个字,我才肯定这不是在做梦。“太好了,批了批了!这等于是买了生育保险,赶紧准备这些......”助理医生也很为我高兴,指导我接下来的步骤。
一波三折
冻卵前的化验检查异常之多。除了常规的体检项目之外,还有妇科、血常规、阴道分泌物和B超检查。哪怕你不打算生孩子,做一次这样全面的身体检查也是很有价值的,可以说是在给身体排雷。我的一位姐妹就是在检查之后发现了卵巢附近长了一个肿块,如果不清理掉,未来生孩子就有可能压迫血管导致更危险的情况。
我的化验情况也没有一路绿灯,出现了几个指标异常。期间动了一个小的宫颈手术,又遵医嘱吃药调整例假周期。不知不觉地三个月就过去了。等我信心满满地再次躺到B超台上,做取卵前的最后一次评估时,负责人说,“你现在卵巢功能情况正常,按规定,我们还不能给你冻卵。”
怎么又不能了?卵巢功能好的时候不搞,非要等到功能衰退才允许,这是什么逻辑?
负责人也很为难。原来,国内首例单身女性冻卵维权案二审再次被判败诉。这暗示着,国家短期内还没有开放单身女性冻卵的相关政策出台。面对这个灰度地带,医生们虽然很支持女性争取生育权利,但是迫于政策形势,并不感轻易打破规则。
那个时候,我已经被抽了十几小管血样本,连续吃了快三个月的药,像牲口一样张开腿在检验台上躺了七八次。突然被告知,这些都白做了。凭什么我的生育权利就在一个不合理的规定之下,一句话就给否决了?
我相当不甘心,愤怒,无奈,同时感到被羞辱。
“国家不让单身女性保存生育力,难道包分配老公吗?我今年36周岁,等我找着老公能生孩子最快都奔四了,我还冻卵干嘛呀?我都已经耗费这么多精力在准备这件事儿了,也是走的正规流程手续,这不是折腾人吗?!生育是个人的事,不生育还是个人的责任,个人还怎么维权?”
当班医生看我气急败坏又束手无策的样子,也非常同情。于是又带着我去找负责人争取争取。
最后,我们争取下来的情况是,需要通过两个月之后的伦理评审会评审,如果评审通过才可以冻卵。这无疑像是在画饼。既然政策如此明确,谁敢冒险担责,伦理评审无非是走个过场。在政策利刃之下,医院和患者都是绵羊。
我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找对象的这条线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多少进展。首先,很难遇到让你心动的那一款;其次,网络上的人多数是目标导向多线作战,过滤下来很少有值得花时间去深度了解的。一分钟的资料阅读就可以浏览完一个人几十年的生涯成就,实在不利于培养“感情”。
就在我基本打消冻卵念头的时候,八月的最后一天,我接到了一个陌生号码的来电,“你是xx吗?”“是的。”“我们这里是xx医院,伦理评审会已经通过了你的冻卵申请,下次月经来的第二天就可以直接过来准备进周了。”
幸福来得有点太突然,我简直不敢相信真是真的。
重启冻卵之路
九月底再一次回到熟悉的生殖医学中心等候大厅。
等候大厅的电视里,循环播放着生育科普纪录片:
“男性一次射精平均会产生两亿五千万个精子,相当英法德等欧洲多国人口数。在女性阴道每月一次打开方便之门之前,绝大多数已经阵亡,剩下的必须抓紧时机奋力向前游,沿途又有大批虚弱、懒惰、残次的精子会被淘汰。只剩下少数最强壮的精子才有机会和珍贵的卵子相遇。而其中,最终的赢家只有一个。
当卵子发育成熟,会在卵巢中释放,漂浮着进入输卵管,唤醒熟睡的精子。通过化学信号呼唤候选者向自己游来。这时候,卵子必须在第一个精子进入自己体内之后,迅速形成屏障阻止其他精子的进入。否则,卵子就无法存活。一颗受精卵由此诞生,等在前面的是更漫长的孕育过程。”
我坐在那儿,一遍一遍目睹人类诞生史上这场最残酷的优胜劣汰。能体会到,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如此艰难,活着的人都是万里挑一的幸运儿,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爱惜自己,好好生活的呢。
十月上旬,我带上身份证办理好冻卵建档。负责办理的护士跟我核对完信息后说,“由于系统必须要填写夫妻双方的信息才能建档,未婚女性我们统一用这个名字和身份证完成信息录入。” 她指了指屏幕。在丈夫那一栏显示“何xx,男,29岁。”
“将来我老公要来做试管的话,不会产生误会吧?”
“我们会进行解释的,放心。”
感谢何老公。
双11那天,我第11次走进医院。早上八点抽完血,挂好辅助生育的号,9点半开始排队等B超。临近中午,终于看到我的名字旁边划了个勾,意味着可以到女厕旁边的小教室上课了。
负责上课的护士给每个人发了一张白色硬质卡片。卡片上面写着每次返诊时间,就诊流程,促排卵的用药注意事项,还有一张用药记录表格。
拿到这张卡片就意味着,正式进入了辅助生殖的流程。
花了八个月的时间,我总算是走到了这里。坐在教室里听护士在台上的宣讲,那一刻的感受,就像是打完了一仗战役。眼睛也不知不觉湿润了,说不清是释放还是高兴。我是在场唯一一个单身冻卵的。其他女性多数都有丈夫陪同过来。我忍不住想,我未来的老公要是知道我为了给他生孩子提前遭了这么多罪,必须让他心疼死才行。
拿到卡片之后,就要开始打促排卵针。光促排卵的药物就有六七种,不同的人方案不同,用药类型和用药量也不一样。第一个周期医生只给我安排了五天的果纳芬,属于短周期。这种药物是可以选择自行注射的。看完教学视频,似乎也没什么难度,唯一的障碍是要过心理这一关,自己给自己扎针要下得去手。为了我可爱的卵宝宝,拼了。在护士的监督之下,我抓起注射笔往肚皮上扎了下去。好在这个针头够细,速度快的话,几乎感觉不到疼痛。
从打促排卵针的第一天到现在,卵泡发育得非常快,我的肚子也明显涨起来。肚子两侧已经留下了不少针孔。最开始,自己给自己打针毫无感觉。到了第六天,已经有了明显的腹胀感,先是便秘然后腹泻。这属于促排卵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按照医生的吩咐,我去买了需要24小时穿着的紧身高腰裤保护好卵巢以免发生移动。避免任何跑跳运动,让自己的动作尽可能慢下来,增加喝水量和排水量。感觉就像一只等待下蛋的母鸡。
我的返诊日期间隔从五天,缩短到两天,再到一天,再到连续就诊。每天一大早赶到医院先抽血,然后排队等着B超。等着要宝宝的女性拿着自己的报告单,绕到诊室帘子后面,麻利地脱掉裤子往B超床上一躺,两腿打开。
“左边,17一个,16.5一个,17.5一个,”医生开始口播卵子的发育程度,旁边的助理拿着笔记录。我的脑子里出现一幅画面,这些在我体内沉睡了三十多年的卵宝宝开始一个个苏醒,快快长大。展现实力的时刻到了,快冲吧。我在心里祈祷着。
还没等到下一个画面出现,医生已经迫不及待让我拉上裤子去外面等待就诊方案了。
这一天,医生终于翻到了我的就诊卡的最后一页,在最后一栏打了个勾,“恭喜你,今晚夜针,后天取卵啦。”
夜针,顾名思义,就是夜晚打的针。需要注射两种药物。一种是达必佳,用于促性腺激素释放的药物;另一种是注射用绒促性素,用于促排卵。两种针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注射,前后误差不能超过十分钟。
为了减少路途奔波,我从医院开了院外打针的单子,联系上家附近的一间社区医院打针。大半夜里,空荡荡的输液室里,我是当晚唯一一个病人。我把打针说明递给护士,又拿出手机盯着时间。护士拿出笔纸加减除了一下,反复算了两遍药量,接着从冷藏袋取出来药水开始配药。超长的针管扎进药瓶。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医生,这个针管怎么这么长这么粗?”
“这是方便配药用的,待会给你打针会换一根细一点的,”护士听懂了我声音中的颤抖。
我掀开衣服,露出满是针孔的肚皮。由于促排卵激素的作用,此刻肚子已经涨到发酸。
护士尽可能地温柔操作,她先用手捂热了一会针剂才开始给我打针。但是,冷藏过的药水注入身体,真的好疼啊。取卵前的最后一针了,我默默地安抚自己,咬牙坚持吧。
母鸡下蛋
在经历了八个月的准备,15次抽血之后,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取卵当日,我们被要求七点半就要到生殖中心开始术前登记。担心路上堵车,我和我妈摸着黑就出发了。手术之前,医生要求大家使用开塞露清理肠胃。可我已经拉稀了两天,只敢象征性地滴一点,也没拉出个啥。据说在取卵之前还要再次进行阴道灌洗,不知道场面会不会很狼狈呢。
到医院停好车后,找到做手术的大楼。取卵手术地点和平时就诊的诊室并不在同一栋楼内,好在比较好找。做手术的候诊大厅小了不少,不过装饰得非常温馨。一整面墙上贴的都是患者提供的试管受孕出生的宝宝照片,其中还有好几对是双胞胎。每个宝宝都肉嘟嘟的,笑得特别灿烂。忍不住憧憬一下,自己未来的小朋友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今天这一批进行取卵手术的有二十来个,绝大多数是夫妻。前台护士按照排序,依次检查大家的身份证、结婚证和手术腕带,就开始分批进入更衣室。按照要求,我们需要脱去所有衣服和首饰,换上一件长到小腿肚的手术裙,戴好手术帽和口罩。然后依次打留置针用于等会取卵前的麻醉。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就开始在走廊上排队等着阴道擦洗进手术室。
女生们在一块自然地就开始扯家常聊八卦了。有的人是几次自然受孕都流产了,所以选择做试管。有的人是卵巢功能不好,卵子少,已经多次取卵;还有的是因为夫妻双方或者有一方年纪太大,想要孩子又难以自然受孕。说来说去,最后的总结还是一句话,受累的总是女人。
周围人的眼光又落到我身上,以为我还是个小姑娘。身边一个从兰州过来的回族小姐姐问,“你怎么年纪轻轻就来做试管呢,何必受这个苦?”我伸出左手上有个人信息的腕带给她们看,“我都是高龄产妇了,还没找着老公,提前准备呗。”大家一看,居然是同龄人。立刻懂了,赞许地点点头,夸我的规划够超前的。
排在前面的人依次从灌洗室里出来,多数都表情有点痛苦,有的人还弯着腰捂着肚子,步子都变得艰难。最早进手术室的病号已经躺在病床上被推出来,鼻孔里插着氧气管,毫无知觉的样子。这不禁增加了现场的紧张气氛。
我的肚子此时也一直感到酸胀。待会医生会拿什么工具伸进去取卵泡呢?不敢继续往下想。都已经挨了这么多针,马上就要看到胜利的曙光了。此刻,是早上八点半,多少人正在上班的高速和地铁上,而我们安静地在手术室外等着完成一件人生大事。
“9号!”
终于轮到我了。走进手术室,门口负责登记的护士跟我核对了姓名和相貌。可能是最近休息得太好,眼袋和脸色都好了不少。护士又一把拉住我足足盯着我看了五秒,指着照片问,“这是你吗?” 我瞟了一眼屏幕,一张面无表情,眼袋明显,肤色发黄的脸,“没错,是我。”
接着,另一位护士指导我躺上手术床,双腿像蛤蟆一样悬空打开,鼻孔里插上氧气管,左手上臂套上血压测量计。人生上一次躺上手术台还是在高中得阑尾炎。那会因对缝合线过敏,导致伤口发炎,最后是在无麻醉情况下二次缝合的伤口。这还能比那个痛?不会的。我在心里给自己鼓气。
“现在开始打麻药了哦,”又一位护士走过来,温柔地说。接着,一股凉凉的液体开始从我右手背血管往里灌。
“啊!好痛!”由于气温凉,我的血管又太细,麻醉药灌进去就产生一阵涨痛感,我忍不住叫出声来。护士安慰了两句,然后,我就失去意识了。
“9号,xx,醒了吗?重复一下名字。”
突然,我好像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的眼皮沉到打不开。我费尽全身力气睁了睁眼,发现自己已经回到最开始等待的休息室,躺在一张柔软的床上,身上盖着被子,已经不在手术室了。
“嗯,xx,”我在迷迷糊糊中艰难地回应。
“取卵已经完成了,一共取了14颗,记住了吗?”
“嗯。”其他的话,我也没注意了,光记住个数字。居然有这么多!我的卵宝贝们可真争气呢。看来这下不必二次手术了。迷迷糊糊中,我又听到医生在报其他人的取卵数,有的11颗,有的9颗,有的3颗,总之几家欢喜几家愁的。
由于我的血管太细,血流速度相对慢一些,麻醉药的后劲消散得也慢。我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又在病床上睡了好几十分钟才勉强下地。抬头看了一下钟表,正好九点半。
可能是因为卵泡都取出来了,这会肚子已经明显平坦,几乎没有异样感了,伤口也没有流血,走路步伐都轻松许多。老妈在候诊大厅等着我,见我轻松的样子,也放下心来。当得知一共取了14颗卵子,我妈也乐了,“以后可以先生个双胞胎,隔几年再生一胎。”老人家真是不嫌养蛙累啊。
饿了一上午,让我胃口大好。把带过来的高蛋白早餐一口气都吃光了。接着就是交手术费、卵子冷冻处理费、卵子保存等各种费用,完成这一步就算大功告成了。算下来,这一年为了冻卵前前后后一共花费两万二左右。这可比去海外冻卵性价比高了不少。
等代驾的间隙,我走到医院大楼外的小花园里晒了晒太阳,心情舒畅极了。冻卵这一场战总算是打完了。这下子,又感到许多主动权回到了自己手里。不必卡着点去找生育合伙人,在事业发展上也可以有更多选择。想到某一天要唤醒那些卵宝宝们,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孩子,能感到体内有更强的动力去专注赚钱啦。
为生育权而战
我不知道以后自己是会自然受孕,还是用上这些冷冻的卵宝宝。至少,它们保留了我的权利,代表着希望。我也希望更多人,尤其是男性在理解女性的生育困境之后,能主动承担更多家庭照顾责任、更支持自己女伴的个人发展以及减少对身边女性同事有意无意的年龄歧视。
当我告诉一些男性我在准备冻卵时,有的人第一反应是“有这个必要嘛”;也有的人会觉得促排卵对女性身体伤害大,劝我不要冻卵赶紧嫁人。冻卵确实是个权宜之计。处于男权视角之下,是无法理解女性面对生育焦虑和婚姻焦虑的矛盾的。
多数男人可以做到娶一个不爱的人当老婆,但是,少数女性才能做到嫁一个不爱的人当老公。更不用说,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的择偶范围更窄,同时面临着比男性更严峻的职场发展瓶颈。至少我很难接受自己当妈以后,只有当家庭保姆、做微商、搞育儿读书会这么几个选项。更气人的是,还有戴有色眼镜的男性把女性不生育、延迟生育归因到受教育太多上。
我并不女拳,但是,生育权是女性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没有谁会比一位想当妈妈的女性更在乎的这一权利。因此,才会有那么多女性理解女性,女性支持女性,为争取未婚女性冻卵权而努力,推动这个社会往前进步。
我算比较幸运,在合适的年纪为自己买了生育保险。我也目睹了更多女性,因为没有这个意识和可选项,遗憾地失去了当妈妈的机会。所以,那些想要成为母亲的姐妹们,千万不要默认这个世界的规则是不可改变的。试一试,总是没错的。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至于未来,就让它自然发生吧。
注:国内首例单身冻卵案诉讼人徐枣枣请插画师画的冻卵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