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所有的新闻中,我觉得真正为所有女性考虑的,当属下面这条。
总结一下,这个提议大概说了以下几点:
1、 女性最佳生育年龄为22~28岁,35岁是目前公认的拐点,40岁以后卵巢功能减退、卵母细胞质量出现“陡坡”式下滑,这被称为生殖衰老。为了“抓住”最优生育年龄,一些女性可能需要冻卵作为生育力保存渠道。
2、 所谓适度、有序放开冻卵服务,就是在规范化管理前提下,让冻卵和赠卵不成为商业行为的同时,给女性增加一个保存生育力的机会。
3、 冻卵、增卵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目前健康、未来有生育力下降风险,且暂时未有婚育规划的女性,有生育意愿而暂无配偶的女性等。
4、 国家基于患者知情、自愿、自费原则,在相应行业规范框架下,指定具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建设“自用型”卵子库,以面向未婚育龄女性开展冻卵技术。
5、 建设“捐赠型”卵子库,适度、有序放开育龄女性赠卵限制。
乍一看,可能觉得这条新闻和咱们的关系不大,毕竟咱们这里的大多数姐妹都是有娃的老母亲了。
换做几年前的我,可能也不怎么关注这件事,但这几年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以后,我不这么看了。
记得第一次听说“冻卵”,还是2015年,在电视上看到徐静蕾的一个访谈节目。
她大大方方地分享,自己去美国冻了9颗卵子。
之所以做这个选择,是因为自己现在不想生孩子,但是保不齐什么时候又想要,自己又后悔,不如给自己留个可能性,用她的话说,“这是世界上唯一的后悔药”。
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我身边越来越多的姐妹在聊这个话题了。
她们有的是生完一胎,没想好是否要二胎的,甚至生完二胎,没想好是否要三胎、四胎的;
还有一些是目前还没有结婚的单身姐妹,想给自己未来留一个可能。
更多的,是人到中年变成了单亲妈妈,还不确定未来是否会再婚生娃的。
无奈此前,给自己留一颗后悔药这件事,在国内还无法实现,所以我身边出现了不少,到国外为自己人生,做Plan B的姐妹。
讲几个身边人的“冻卵”故事
第一个故事来自我的同学小夏。
小夏是理工科的学霸,年轻的时候,大多数时间忙于工作和学业,所以迟迟未能遇到自己的Crush。
本来,她觉得自己还有时间,可以慢慢再碰一碰。
但生活总是很难如人所愿,前几年,小夏的父亲被查出患癌症。小夏第一时间把父亲接到北京来,让父亲住进了最好的专科医院。
但两年后,父亲还是离开了。
“你知不知道,是我亲手把我爸推进火化炉的?”
看见60多岁的父亲,一瞬间变成眼前的一抔骨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时的心情。
父亲走了以后,小夏消沉了好久,她要帮妈妈走出来,也在努力让自己走出来。
就这样,前前后后,3年的时间,原来的人生计划全部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
“突然很恐惧,如果有一天妈妈也走了,这世界上就没有我的血亲了,我就真的成孤儿了”。
她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有个自己的孩子是这么重要。
小夏是很理智的人,她不想随便找一个人结婚,只是为了生孩子。都到了这个年龄了,身边发生的狗血事情真心不少。
“瞎找一个人结婚,生完娃又闹离婚,何必呢!”
于是小夏做了一个决定,她要去冻卵,为自己的未来保有一个可能性!
动了这个心思以后,小夏又开始发挥她理工女的钻研特长。在做了各种研究后,最后选定了某国其中的一家医院作为自己冻卵的目标。
可行程刚刚准备启动,小夏又再次遇到了打击。
半年前尚且处于35岁基础卵泡11颗平均水平的自己,半年后基础卵泡急速下跌到了6颗。
“天,你知不知道我当时的心情,我真的被吓死了,都说女人一过35岁,各种生育指标会急剧下降,但这种下降速度也太吓人了”。
小夏不敢相信,猜测自己是否是个例外,但科学事实更让她感到,去完成这件事的紧迫感。
最后,小夏在经历了各种波折后,终于在医院取到了10颗卵子。
“一点都不痛,全麻手术。手术过程也就5分钟,只不过加上麻醉和苏醒以及其它辅助医疗的时间,前后总共半小时”。
冻卵成功后,小夏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姐妹群”里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这个群里都是打算去接受辅助医疗的,她们当中有和小夏一样的“大龄单身女”、也有担心未来失独的“一胎妈妈”、还有少数的几个同性恋。
其中最心酸的,是一个40岁的姐姐,她跟老公过去的十几年一直在治疗“不孕不育”,出问题的是男方,为了保有未来的希望,这位姐姐选择先去冻卵,否则再耽误下去,自己真的会慢慢失去生育的可能。
因为有了这11颗卵子,小夏突然觉得自己解脱了。
和小夏情况不一样的是我的另一个女朋友郑云。
郑云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但家里一直催着生二胎。她生儿子的时候受了很多罪,真的不想再生了,所以一直很坚定的拒绝。
三年前,她眼看着身边有朋友发生了意外,上初二的女儿突然离开了,一家人完全崩溃,感觉日子没法过了。
她这个朋友生孩子本来生得就比较晚,现在47岁的她拼了命想再要一个孩子,毕竟已经到这个年龄了,困难也不小。
后来,郑云也去某国做了冻胚手术。
相比冻卵,储存下来的胚胎未来成功生育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通过基因筛查的胚胎,单颗移植成功率30%左右,两颗70%,三颗接近100%。
“无论怎样,这是我唯一能想到给自己的未来买个保险的办法”,郑云跟我说。
我这两个朋友,可能只是很多冻卵人的缩影。
随着冻卵技术的成熟,其实这些年关注冻卵的女性越来越多。
身边还有一个朋友30多岁了,是个公司高管,目前还不想结婚,但她想将来自己还能做妈妈,所以她也在研究冻卵的事儿。
最近一年,她咨询了国内的很多家医院,给的答复都是不能。因为目前我国对冻卵还有诸多限制,比如没有特殊情况的单身女性就是不允许冻卵的。
这也就是,我开头为什么说,适度放开冻卵,对很多女性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
每个人都应该正视自己的身体,
正式自己的需要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很多女性结婚、生娃的年龄越来越晚,当终于想好要做妈妈的时候,却发现身体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一篇报道里,我看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位主任说,中国目前的生育率下降,除了有人不想生以外,一些人随着身体机能下降,想生生不出也是原因之一。
这也的确是事实,因为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事儿,还不少。
其中一个朋友,36岁结婚,但备孕了很久也不见中奖。后来去做了检查才发现,是因为卵巢功能衰退有点严重。
所以,我觉得我前面提到的做了冻卵、冻胚的两位女性朋友非常有先见之明。
做母亲是大多数女性的天性,害怕失独也是一个正常母亲的正常心理,我由衷地替她们开心,不管怎么说,她们都算是成功地帮自己的人生做好了plan B。
在她俩跟我分享诸多信息中,最让我震惊是各种因为年龄随之而来的“女性生殖功能的衰退”。
她俩都很庆幸,至少在“还可以”的年纪为自己买了这个“保险”。
他们接触的姐妹中,有很多就连给自己这个“保险”的资格都是没了,可能是因为年龄,也可能是因为生理条件。
这两年,大家反复说“人到中年,不能病不能死”,但很残忍的是,人到中年很多时候是“不得不病”。尤其是女性,我们的很多身体机能的衰退和变化,都在静悄悄的发生着。
有些东西是我们可以抵抗的,而有些东西我们只能正视。
在想要孩子的时候有个孩子是特别大的幸运,但是很多人的确没有这个运气。
今天的主题并不是想鼓励大家都去冻卵,只是希望每个女人都正视自己的身体,自己内心的需要。
在充分了解信息,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最适合自己的决定,这可能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研究的功课。
最近来了很多新姐妹,有刷短视频关注我们的,也有看文章或者直播关注我们的…总之,不管大家因为什么偶然和巧合关注了三妈,我们一定有特别的缘分。
今天正好是三八节,为了和大家庆祝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也为了欢迎新姐妹们的到来,我们仨在粉丝群里给大家准备了精心挑选的小礼物,大家加小助理微信就可以进群参与抽奖了!
老粉儿们对我们仨已经很熟悉了,今天给新来的姐妹们介绍一下我们,让大家知道自己关注了三个什么样的人
!
我们是三个二胎妈妈,我是啾啾妈,和吉米妈、图图妈是在北大上研究生时候的同学,她们俩怎么想的我不知道,至少我是真的被她们的优秀吸引的。
被吉米妈惊到是第一次上英文课的时候,一张嘴一口标准的英国伦敦腔,真的太吸粉了。她本科学的英文,因为迷恋腐国文化,毕业没多久就考近了英国驻华大使馆,曾经一待就是十几年。
吉米妈除了表面的才华,还是个活得特别通透的人。大家可以通过这几篇文章了解她。
再说说比我小一些的图图妈,她是那种特别勇往直前的女生,毕业后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都工作过,从500强外企到互联网独角兽公司,再到美元基金的投资人,现在转身创业做一个深研教育的二胎妈妈,她的职业履历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
图图妈理性果敢,在教育这件事上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大家可以通过这几篇文章了解她。
最后我自己介绍下自己。我是啾啾妈,不同于吉米妈和图图妈有两个儿子,我有两个小公主,是5年走遍20多个国家的“野人”一枚。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我。
毕业后,我们都当了妈。从Gina、Sophia、Coco摇身一变成了啾啾妈、图图妈、吉米妈。更为关键的是,我们都在2017年当上了二胎妈妈。
我是我们三个里最后一个生老二的,我们商量好,要在我们肚子里的落地以后,一起做一个公众号,好好记录我们的二胎生活。
这个公众号我们想了很久,最后一致选了最简单的这个——三个妈妈六个娃。
过去的六年多,我们仨写了2000多篇原创文章,我们坚持“70分的妈妈,90分的自己”的育儿观,是妈妈,更是自己。
下面是我们过去最受欢迎的文章汇总,如果您对哪些文章感兴趣,可以直接点击、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