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冻卵”,你是不是在一些“爆款”新闻里见过这个词呢?
那么,什么是冻卵,
什么又是“卵巢组织冻存”?
冻卵的有效性:
怀孕率不高
并不是世界各地都支持这种社会性冻存(social freezing,指仅仅出于想延长生育期限的冻存),能冻的只有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等为数不多的国家,而且争议也挺大,开会总吵架,写出来的共识和指南都很保守。为什么呢?主要是冻卵后怀孕率没有宣传的那么高。
冻卵再孕需要经历N多关卡:
→打大剂量的激素
促使卵巢长出来很多个卵泡
→ 经阴道行卵巢穿刺手术把卵取出
→ 冷冻保护剂渗透脱水
→ 玻璃化冷冻
→ 液氮中保存数年
→ 取出卵子
→ 复苏
→ 体外受精
→ 体外培养
→ 筛选
→ 胚胎移植
→ 着床
随便数数就得十来个关卡,想要怀孕,必须每一步都成功才行,然而事实是,每一步都削减着成功率。
大型研究分析显示,每只冷冻卵子复苏后的妊娠率是7%。想要提高怀孕率,建议冻存20个以上卵子,也就是说,一个月促不出那么多,可能要促好几个月,做好几次取卵手术。
2017年,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综述:
【35岁及以下的女性】冻存5个卵子妊娠率为15%左右,冻存15个以上时妊娠率才会接近90%。
【35岁以上的女性】哪怕冻存超过15个卵子,妊娠率也只能达到30%~40%。
来自201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综述“Fertility Preservation in Women”
把冻卵作为后悔药,但当需要时却发现妊娠率如此之低,自己又错过了自然生育的年龄。后悔药到底是为了治愈后悔,还是会带来更加无可弥补的后悔呢?因此,冻卵是一种希望的保留,而绝非万全的保险。
冻卵的安全性:
促排卵、高龄妊娠的风险
在促排卵阶段,大剂量激素刺激卵泡生长,有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风险,可导致腹水、胸水、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伤、呼吸窘迫甚至危及生命。
而且,穿刺取卵毕竟是有创的手术,手术相关的风险都有可能发生,比如感染、出血等。
此外,冻卵只是定格了卵子的年龄,并没有定格我们的身体。研究显示,选择冻卵时女性平均年龄超过36岁,等到复苏、怀孕,很多女性已超过40岁,一系列风险会大幅增高,比如胎儿畸形、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等。